夜间
笔趣阁 > 寒门宰相 > 三百一十二章 六论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biqukan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五名应制科考试的人到场。


与解试,省试,殿试乌泱乌泱的考试人群不同。应制科的人数很少。


制举起源于汉朝,如晁错,董仲舒都是制举出身,进士科起源于隋朝。


制举与进士科最大的不同,就在于他是汉朝察举制的延伸。


战国时是世官制,父子相继,察举制打破了父子相继,变成由下至上,皇帝通过官员的举荐来选拔官员。


当然察举制也带来了任人唯亲,权力也在小范围内交替的问题,好比九品中正制,但比起世官制无疑权力更收归于朝廷。


到了科举制兴起,就更不兴任人唯亲,一切由考试来选拔人才。


当然科举制也有弊病,但比察举制更归于朝廷,对百姓更趋于公平。


到了宋朝,地方官府官员的官名还保留着察举制的称呼,比如幕职官,好比节度使州推官,防御使州签判都是唐与五代时地方节度使的幕职官。


到了宋朝,这些官员们大是科举制出身的官员,由朝廷派出至地方的。


至于宋朝节度使大多是有节度使的名,没节度使的权。


另外荫官荫子的制度,还带着些许世官制的遗俗,不过如今官场上已是科举出身官员的天下了。


而宋朝也保留着制举之选才方式,算是新时代与旧时代两等新旧方式并行。


察举在于人数少而精,其实大费周章的举办科举,不仅耽误了很多人一生的光阴,而且占用了朝廷的大量资源,如果推举的大臣没有私心,这其实是比科举制更好更有效的选拔人才方式。


但是……


章越年轻时候很喜欢钱穆的论中国政治得失的书。在书中钱先生推崇于汉的政治,对于宋明清之制颇有微词。


其实从中央集权,强干弱枝的角度来说,是一代强过于一代的。


故而章越当初得知韩琦,富弼同时向皇帝推举了自己时,还是有些意外的。


万一考不中,也可以与同僚装逼说,不是自己一定要去,主要是怕去了不给两位宰相面子嘛……


自己又不是王安石。


韩琦推荐王安石试馆职,却给王安石拒绝。


试馆职,也是察举,什么时候连官位的升迁都要考试这才好玩了。


但毋庸置疑,科举制的好处就是门槛低,否则章越这般出身,富弼,韩琦,欧阳修根本不会察觉到自己。


先进士而后制举,算是古今两等选拔机制的佼佼者了。


在场五人皆是,此刻秘阁门前谈不上剑拔弩张,但自有一等莫名之气氛。


这时候阁门打开,一名扫地僧模样的阁吏对五个人招了招手道:“等着作甚?进来!”


五人不由一愣,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下第一难的秘阁六试?


丝毫规矩排场都不讲?


这令刚进行过进士考试的章越一时有些不适应。


看来果真制科考试难在荐举,进士考试则难在考试。


一个参加人数多,讲排场,一个人人数少,不讲排场。


章越等五人先后入内。


但见秘阁中堂内摆着五张案几上上铺好了文房四宝,堂间正中是圣人像,四周高阁上皆架着书籍。


“张望什么,坐啊!”扫地僧模样的阁吏拿着拂尘一面打扫着书籍上的积灰,一面对五人言道。


五人对视一眼,都是先对圣人像先行礼后,这才各自入座。


不久秘阁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但见吴奎,杨畋,王畴,王安石等四名官员陆续抵至。


在琼林宴上,章越与四人都照过面了,其中王畴是自己省试时的考官,至于杨畋,王安石都是自己殿试时的详定官。


至于吴奎则没什么印象。


当即考官们将试卷放给了考生们,然后分东南西北入座,仿佛如四灵兽般全程守护着五名考生答题。


章越深感这考试要作弊,着实是很难啊,考官与考生比几乎达一比一。


苏轼再用倒立笔管的方式提醒弟弟也是有点难了。


不过无论如何,能见识到了传说中的秘阁六试也算是不虚此行。


这就是不重排场,重过程的考试。


章越浏览卷子。


上面六题分别是《王者不治夷狄论》


《刘恺丁鸿孰贤论》


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


《形势不如德论》


《礼以养人为本论》


《既醉备五福论》


章越看了一眼,不由倒吸一口凉气,真不愧是天下第一难的秘阁六试,真是贼难。


章越还未多想,就听坐在身旁的王魁似身子一晃,跌坐在地。


章越没多例会。


这秘阁六论,难在哪里?


难就难在浩瀚的阅读面。


如王者不治夷狄论出自哪?出自《春秋公羊传》隐公二年。


但是你翻遍春秋公羊传整本书,却找不出这句话,为什么因为这出自何休所写的注释。


在原文‘公会戎于潜’下,何休注释了一句‘王者不治夷狄’。


六论必须要写出出处‘春秋公羊传’,哪一句‘公会戎于潜’,谁注释的‘何休’,最后还要熟练引用上下文。


这一题不仅出自于经,还是经之注释。


至于《刘恺丁鸿孰贤论》分别出自于《后汉书·丁鸿传》和《后汉书·刘恺传》。这出自于汉书,属于经史里的史。


《礼义信足以成德论》出自《论语·子路篇》,樊迟学稼,是汉经学家包咸注。


需知为论语作注的不计其数,记有孔安国、包咸、周氏、马融、郑玄、陈群、王萧、周烈生,魏时何晏集合以上等人出了本《论语集解》。


宋人多读这一版。


原文是樊迟学种庄稼,然后为孔子鄙视,注释说礼义与信足以成德,又安用稼哉?但很少人记得这一句,就算知道,也不知是包咸所注。


《形势不如德论》也是极难,出处极多。


比如一句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就足够将你混淆的,各家反复都有提及拿来引用。


但出自史集的只有一处,那就是《史记·吴起列传》的太史公曰。


《礼以养人为本论》出自《汉书·礼乐志》。


《既醉备五福论》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既醉》及郑玄注。


秘阁六论出自三经三史,三经都不是正文,而是注释。


而要过阁,必须要通四以上,也就是说要答对四题,必须是全通,错了一处或原文稍有交待不清都不行。


若换了殿试之前,以章越之能,或许只能通个二三道。


但如今经过三个多月的寺中苦读,章越看完题目可以说是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