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东周列国传奇 > 第八十八章 弭兵之盟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s://www.biqukan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如果说卫献公做挂名之君这件事就像树上落下来的一片秋叶,预示着一个季节即将过去,另一个季节即将来临,那么接下来出现的一个“息兵盟会”就像这片树叶一样,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了。以“息兵盟会”为界,可以把春秋时期划分为两个阶段:扩张、兼并、内外的权力争斗,各国的奋发图强等,这些仍然是不变的主题,但主角已经悄然变化。在前期的争斗中,诸侯是主角。在后期的争斗中,各国大夫纷纷走上前台,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是主角。


在前期,春秋五霸相继登场,先是郑庄公挑战天子,接着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纵横天下,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,那就是,富国强兵、四处征战、立威图霸。混战和兼并成为了他们叱咤风云的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。他们各个都是手握实权,能够左右本国命运,乃至左右他国命运的风云人物。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,在这个时期,君权十分集中。


但是,随着他们的相继谢世,君权,或者说以君权为代表的国家实权开始下移。权臣出现了。


之所以会这样,主要有三个原因:


其一,东周时期,分封制依然流行。天子对于诸侯,诸侯对于大臣的奖赏,除了财物,还有土地。


其二,在诸侯征战中,他们倚重的是大夫,所以斗来斗去,列国的文臣武将纷纷立功受奖。诸侯们就将土地分封给建立了功勋的大臣。


其三,世袭制度的推波助澜。君王家族的子孙日益繁多。这些人是或世袭,或得到新的封赏,因而有了建立地方势力的可能。再加上功勋家族的世袭子孙,地方势力就更多了。


大夫们有了自己的封地,一个个苦心经营。有的人为了鼓励封地中的农户发展生产,鼓励开荒、减少税收,让利给百姓,致使地方经济蓬勃发展。部分财力雄厚的大夫还高筑城墙,豢养了私人武装,其实力大到足以和国君抗衡。这种现象在列国中很普遍。


纵观那段历史,实际上,在诸侯争霸中,绝大多数的时候,真正获利的不是诸侯们,而是他们手下的大夫。由于大夫们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,势必出现架空国君的事情。


早在卫献公做挂名国君之前,鲁国就出现了“三桓”。“三桓”发展到后期,完全架空了鲁国的君权。晋国的情况也很严重,当初跟随晋文公重耳建功立业的那批功臣中,比较能干的赵衰、魏犨、郤缺、栾枝都有自己的封地,最后形成了赵家、魏家、郤家、栾家势力。到了晋悼公和晋历公时代,又出现了以智瑩为代表的智家,以中行偃为代表的中行家,以韩厥为代表的韩家,以赵武为代表的赵家。这些家族势力都严重的威胁着晋国的君权,乃至于架空了国君的权利。


到了卫献公主动提出要做挂名国君的时候,列国诸侯大多面临着与卫献公同样的问题,有些诸侯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挂名国君。


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宋国大夫向戍提出召开“息兵盟会”。


说起这个向戎,后人有个评价,叫做“知进退,识时务”。关于这一点,有这么一个故事:


早在公元前563年的时候,宋国的偪阳城造反,宋国左师向戎去晋国借兵。他走了范匄的关系,范匄很欣赏向戎。他答应去说服晋平公出兵,同时还对向戎许诺说:“下了偪阳,我们也不要,就直接封给你。”


向戎一心只想要兵,不想横生枝节,所以就含糊的应承了。于是范匄就将向戎请兵的意思转告给了晋平公,并极力唆使晋平公出兵。


大夫荀罃说:“逼阳城小,而且坚固。我堂堂一个晋国去打这么一座小城,就算胜了也没什么功劳。万一不胜,反倒成为笑柄。”


范匄:“就因为是座小城,我们不打,别人就会耻笑。反之,打则必胜。怎么会成为笑柄呢?”


晋平公觉得范匄说的有理,再加上,他也闷的慌,想出去打一打仗。于是他便亲自挂帅,命令旬瑩主将,范匄为副将,用向戎做了行军先导,发兵偪阳。


毫无悬念,小小一个偪阳城根本经不住晋军的攻势,三天之内就攻了下来。范匄请求晋平公把偪阳封给向戎。此时,向戎却说:“外臣向戎绝不敢领受。”


晋平公问:“寡人不是君吗?我封给你的土地,你怎么不敢接受?”


向戎说:“晋侯是君,我们宋公也是君。晋侯的封赏当然也是封赏。但是,假如晋国要想安抚宋国,就应该把偪阳还给宋公。宋公得此地,必然感念晋侯之恩。”


晋平公笑起来,故意问:“你就一点也不觉得可惜?”


向戎说:“晋侯如果将偪阳赐给外臣我,在诸侯们看来,那就是我为了给自己增加封地而大兴诸侯之兵了,罪莫大焉。”


晋平公点头赞道:“向大夫果然识时务,知进退。就按你的意思,偪阳还给你们宋公吧。”


向戎因为这件事名声大噪,从此深得宋国上下拥戴。他渐渐的成了宋国的实权派。


当时,晋、楚之争还在持续。宋国夹在两个大国中间,时不时的遭到兵祸。手握大权的向戎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。有一天,他想起了当年的宋国大将华元,于是办法随之而来。


十四年前,宋国大将华元在和楚国讲和后,接着就去游说齐、晋等列国息兵。他提出,列国纷争,为何每次都要用兵?为何不能坐下来谈谈?像宋、楚这样打了几个月,大家都是两败俱伤,最后还是用坐下来谈的办法解决了问题。


华元的努力获得了多数国家的赞同,自公元前579年起,到公元前576之间,至少有三年的时间,列国之间没有发生混战。


向戎由此获得启发,他开始游说列国。那时候,晋国大将旬瑩已经年老,范匄身体欠佳,赵武成了当权派。向戎和赵武有些交情,所以他第一个便去游说了赵武。


赵武也很赞同他的意见,并建议他继续去游说其他的诸侯国。向戎借晋国之势,分别去了齐国、鲁国、郑国等中原诸侯国,向他们提出了相同的倡议。列国诸侯都觉得向戎的建议很不错。大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,希望所有诸侯国都达成共识。


中原诸侯的意见统一了,还必须获得楚国的支持。向戎和楚国大夫屈建也有交情,他又去了楚国。向戎的口才极好,屈建听了他的建议当即表示愿意参加这个会议。


就此,召开“息兵会议”的大趋势已经形成了。


公元前546年5月,晋国大夫赵武、楚国大夫屈建、宋国大夫向戍、鲁国大夫叔孙豹、卫国大夫石恶、蔡国大夫公孙归生、陈国大夫孔奂、郑国大夫良宵等十三国诸侯国的大夫聚集到宋国都城睢阳,商议息兵的具体条约。


所谓“息兵盟会”,主题就是和平,也就是号召列国用和平的办法来解决争端。参加“息兵盟会”的不是国君,而是各国的大夫,但这些大夫足以代表一国诸侯。


在会上,晋、楚两大势力明争暗斗,最终把这个“息兵”会开成了两个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。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很可笑的决议,主要内容有两条:


其一,晋国的势力范围在北,包括鲁、卫、郑、曹、邾、莒、滕、薛等国,楚国的势力范围在南,包括蔡、陈、许、沈等国。


其二,属于晋国势力范围的诸侯国,必须向楚国进贡;属于楚国势力范围的诸侯国,也必须向晋国进贡。


从这个决议可以看出,晋、楚两个大国明确的划分了势力范围。这等于让天下诸侯承认有两个霸主,一个在北,是晋国。另一在南面,是楚国。


宋国不大不小,属于中等国家,又是会议的发起国,通过向戎的努力,最终宋国游离于晋、楚之外,换句话说,宋国既不属于晋,也不属于楚。


齐国和秦国没有参会。当然,即便参会,这两个大国也不可能成为谁的附属国。


“息兵盟会”后,独立于晋、楚之外的只有三个国家,就是齐、秦、宋。对宋国来说,不做谁的附属,这已经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。


对于那些分属于两大霸主的小诸侯来说,这个息兵会议反而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。因为原先他们只需承认有一个霸主,只需要服从一个霸主就行了,可如今却必须遵从两个霸主的驱使,并向两个霸主进贡。


楚国显然占了大便宜,因为这个原本不受中原诸侯待见的“南蛮子”,通过这么一个会议,变成了与晋国并驾齐驱的盟主。这比打一场胜仗获得的利益还要大。


但是楚国大夫屈建还不满意。在会议即将结束,要举行歃血仪式的时候,他对宋国大夫向戍说:“天下有两个霸主。歃血为盟,总要有个先后吧。到底谁先,谁后呢?”


向戍说:“要不,我去找晋国商量一下,请他们让一让?”


屈建笑道:“这样最好,有劳向大夫了。”


向戍把屈建的意思告诉了赵武,赵武当即发了火。他说:“楚国得寸进尺。晋国一直是中原盟主,如今已经做了让步。他们还想争先,实在太过分。要是不服,我们可以武力解决。”


向戍说:“赵大夫息怒。咱们开的是息兵会议,主题就是要和平解决问题。要是再说打仗的事情,那就违背初衷啦。”赵武的手下也劝他忍一忍。


向戍继续忽悠赵武说:“做霸主靠的是仁心仁德。如果诸侯们不是心悦诚服,就算争到了先,还是第二。如果诸侯们都心服,就算屈居第二,也是实质上的第一。”


赵武愣着脑袋想了想,觉得也不能真的和楚国动武,因为晋国国内的赵家、范家、智家、中行家、韩家、魏家这六大家族的纷争已经很激烈了,国内不稳,根本没有精力在外发动战争,于是他便做了让步,把领头歃血这个先让给了屈建。


最终,诸侯国的大夫们在楚国屈建和晋国赵武的带领下,纷纷在盟约上签字,然后大家对天起誓,歃血为盟。誓约中写明,若有违背盟约的,共同伐之。